2002年4月北京高教自考“美学”试题
温馨提示
亲爱的学员,您好!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 期待视界 B. 先验图式
C. 主体 D. 先见之明
2. 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A. 读 B. 悟
C. 观 D. 品
3.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A. 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 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 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 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A. 仿象 B. 兴象
C. 喻象 D. 抽象
5. 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A. 仿象 B. 兴象
C. 喻象 D. 抽象
6. 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A. 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 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 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 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A. 符号说 B. 表现说
C. 游戏说 D. 教化说
8. 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A. 物质实在层 B. 形式符号层
C. 意象世界层 D. 意境超验层
9. 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C. 贺拉斯 D. 席勒
10.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A. 形象性 B. 愉悦性
C. 独创性 D. 逻辑性
11. 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 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 B. 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C. 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 D. 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
12. 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 自然 B. 社会
C. 人生 D. 艺术
13. 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 毕达哥拉斯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14. 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 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
C. 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
D. 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
15. 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 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
B. 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C. 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
D. 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
16. 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 审美的非功利性 B. 审美的非自觉性
C. 审美的具象性 D. 审美的个性
17. “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 直觉 B. 通感
C. 想象 D. 表象
18. 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亚里士多德 D. 卢梭
19. 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 美感的主体差异 B. 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
C. 美感的一般特点 D. 美感的感觉特征
20. “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 历史性 B. 民族性
C. 阶级性 D. 地域性
21. 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 总的指导意义 B. 具体方法的意义
C. 重要启示意义 D. 实践意义
22. 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 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
B. 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
C. 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
D. 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
23.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 既批判丑,又肯定美 B. 既制造丑,又创造美
C. 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 D. 丑中有美,美中有丑
24.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 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
B.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
C.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
D. 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
25. 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 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
B. 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
C. 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
D. 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
26.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角度是
A. 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 B. 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C.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D. 人类的审美需要
27. 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A. 美取决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 B. 美在移情
C. 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D. 美取决于距离
28.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严格地区别了美感和快感的美学家是
A. 德谟克利特 B. 休谟
C. 博克 D. 康德
29.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不同于柏拉图“美在理念”说的主要特点是
A. 突出了美的感性因素 B. 强调了美的理性内容
C. 注入了辩证法的精神 D. 更具有思辨的意味
30. 艺术操作中技与道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常被称为:
A. 心手相应 B. 刻镂无形
C. 胸有成竹 D. 气韵生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31. 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境为无我之境的有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E.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2. 布莱克说:“从一粒沙里看一个世界”,这说明审美是
A. 感性具体的 B. 以小见大
C.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D. 透过现象看本质
E. 直观个别的形象
33. 狄德罗认为“美在关系”,他所说的关系主要包括
A. 一事物自身在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称等关系
B. 一种事物与其它事物的关系
C. 由想象力移植到物体上的关系
D. 事物与人的关系
E. 在虚拟世界里创造出来的关系
34. 李泽厚认为,美的特点主要有
A. 典型性 B. 观念性
C. 客观社会性 D. 主客观统一性
E. 具体形象性
35. 美学思想不同于审美意识的特点主要在于
A. 它以直观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理意识层
B. 它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
C. 它是对人自身审美需要的把握
D. 它是对客观事物审美属性的反映
E. 它具有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36、37小题每题3分,38、39小题每题4分,共14分)
36. 寓教于乐
37. 美学研究的对象
38. 生命的机械化
39. 集体无意识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40、41小题每题7分,42小题6分,共20分)
40. 为什么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41. 简述喜剧性的效果。
42. 简述美育与体育的区别与联系。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43小题12分,44小题14分,共26分)
43. 以李益《江南曲》为例,试分析对比联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
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44. 画家郑板桥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题画》)请结合艺术意象的孕育与生产过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点击查看全部真题 >>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广东省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全部内容
《广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