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资料汇总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1.1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
一、信息资源的涵义(P1—P2)
1、资源:一个个人或社会组织进行活动必须具备且经过努力获取的物质、非物质条件,统称为这个个人或这个组织的资源。
2、战略资源:对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关键、全局性和长远性作用的资源称为这个组织的战略资源。
物质资源、信息资源
第一资源(可再生资源)、第二资源(非再生资源)、第三资源(信息资源)
二、信息及载体(P2—P4)
1、信息资源
2、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及其载体。
3、信息: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内容描述。
4、载体:又称媒体,是信息从信源(信息发送者)到信宿(信息接收者)的传递者。
5、信息是指描述的内容,以什么形式描述则取决于载体的性质。
信息借助于载体,可以脱离信源而运动或存储,载体上反映信息内容的是物理符号或信号,在信息处理中称为数据。数据的物理物征与载体的性质有关,信息的内容与载体的性质无关,因而信息有传递过程中可以改变载体而不影响信息内容。
6、根据信息对信息接收者活动的影响程度,信息的内容分四个层次:
迹象、事实、知识、智慧。
7、按照信息的载体特点,狭义的信息资源分类:
(1)媒体的物理介质:书写介质、磁介质、电介质、光介质、实体介质、气态介质
(2)媒体的运动形式:文本信息、声信息、电信息、光信息、磁信息、形态信息、气味信息
(3)载体运动时人的器官的作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嗅觉信息、触觉信息。
以上三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而是密切相关的。
三、广义的信息资源(P4)
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
(1)信息及其载体;
(2)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的各类硬件设备和软件;
(3)制造上述硬、软件的关键设施;
(4)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利用的各种方法、技术、标准、规范、规章制度、政策、法规;
(5)从事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存储与利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
四、信息资源的度量(P5—P9)
1、基于数据量的信息度量:(看书)
2、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 (看书)
3、信息资源的度量:(看书)
1.2 信息化
一、信息化涵义:
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人们的信息活动的规模不断增长以至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过程。(这是继工业化之后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
二、信息化与物质生产活动:
工业化为信息化准备了必要的社会、经济与技术条件,信息化又把工业化形成的社会生产力推向更高的阶段。
三、信息化的三要素:
1、三要素:技术、组织管理、人。
人是社会化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2、三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
技术、组织管理和人是信息化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推进信息化的三项关键资源。在上述生产力的诸要素中,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的变革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必须有相互匹配、协同发展,生产力才能达到新水平。也就是说,在一个组织内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有相应的组织变革和人的发展相匹配。否则,先进技术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技术进步的幅度愈大,组织变革就应更深刻,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愈高。这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推进信息化的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对于广大应用部门来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组织管理和人的因素由于滞后于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信息化主要障碍之源。
四、我国信息化的历史任务:
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实现两个转变服务。即:由计划经济致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
1.3 信息产业
一、产业结构:
1、产业、产业结构分类 (自己看书)
2、第一信息部门、第二信息部门(P13自己看书)
3、信息产业:
狭义的信息产业:就是通过电子手段进行信息生产、加工、积累、流通和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以及生产这些活动所必须装置的一种新型产业,它包括三部分:(1)硬件制造业;(2)电气通信业;(3)信息处理产业。————也可以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二、信息产业的组成:
1、信息产业的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供给信息的市场”;第二部分为“市场的信息”;第三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
2、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信息产业分为“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两大部分。
1.4 知识经济
一、知识经济的由来:
1信息资源的核心内容:知识和智慧(也就是广义的知识)
二、知识经济的涵义:
1、“直接依据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6年
2、知识分类:
(1)知道是什么的知识。
(2)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3)知道怎么做的知识。
(4)知道是谁的知识。
三、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1、为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以下各方面的工作:
(1)促进知识的扩散,对技术创新的支持需要扩宽,促进新技术扩散到各种部门和企业,推动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 (技术)
(2)提高人的素质。 (人)
(3)促进组织的变革。 (组织)
1.5 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意义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过程:
1、信息资源管理主要起源于以下三个领域:
(1)图书情报管理
(2)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支柱之一)
(3)政府部门和民间信息服务
二、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类型:
1、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
总的说来就是通过人们的计划、组织、协调等活动,实现对信息资源的科学的开发、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信息资源管理的类型:
从信息资源涉及的经济活动类型来分:
(1)信息资源的生产与创新管理;
(2)信息资源的分配与流通管理;
(3)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用管理;
(4)信息服务的管理。
从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来分:
(1)面向一般社会组织(包括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本书所讨论的信息资源管理)
(2)面向信息产品生活与信息服务业的信息资源管理,目的在于满足社会上广大用户的对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需求。
(3)面向政府部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目的在于使政府部门更好地实施其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的职能。
三、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
1、一个现代社会组织的信息资源主要有:
(1)计算机和通信设备;
(2)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
(3)数据及其存储介质;
(4)非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储装置;
(5)技术、规章、制度、法律;
(6)从事信息活动的人。
以上六项就构成了一个组织的信息基础设施。
2、面向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1)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价等;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标准、规范、法律、制度的制定与实施;
(3)信息产品与服务的管理;
(4)住处信息资源的安全管理;
(5)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1.6 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与人员
一、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概述:
目前我国行使和完成信息资源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的主要分布:
(1)各级政府的有关部门;
(2)民间团体和组织;
(3)信息服务机构:
(4)企业。
二、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
大中型企业的专门的组织和专职人员从事信息资源管理工作。这些专门的组织机构如:信息中心(或计算中心)、图书资料馆(室)、企业档案馆(室),
企业中还有一些组织机构也兼有重要的信息资源管理任务,如:计划、统计部门、产品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部门、市场研究与销售部门、生产与物资部门、标准化与质量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宣传与教育部门、政策研究与法律咨询部门等。
1、大中型企业的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包括:
(1)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主持下制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的总体规划,其中包括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与运行管理。
(3)信息资源的标、规范、规章制度的制定、修订和执行。
(4)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企业广大职工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教育培训和新开发的信息系统用户培训。
(5)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宣传与信息服务。
(6)为企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其他项目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提供技术支持。
大中型企业信息中心的组织结构示意图(P32)
三、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
1、信息主管(CIO)
(1)从企业的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直接领导与主持全企业的信息资源工作。
(2)企业信息主管(CIO)的主要职责:(自己看书P32—P33)
信息主管对企业的信息资源管理负有全面责任。
2、中、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专业人员主要有:
(1)系统分析员
(2)系统设计人员
(3)程序员
(4)系统文档管理人员
(5)数据采集人员
(6)数据录入人员
(7)计算机硬件操作与维护人员
(8)数据库管理人员
(9)网络管理人员
(10)通信技术人员
(11)结构化布线与系统安装技术人员
(12)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
(13)图书资料与档案管理人员
(14)网站的编辑与美工人员
(15)从事标准化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计划、统计等人员。
1.7 知识产权制度
一、知识产权制度产生的意义与作用:
1、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果的重要法律制度。
2、知识产权制度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主要法律制度。
3、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艺术繁荣方面具有以下作用:
(1)激励创造
(2)保护投资
(3)调节公共利益,既有利于创新,也有利于推广应用。
(4)为国际间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4、其保护对象具有广泛的内容,其中包括:著作权(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货源名称或原产地名称以及制止不正当竞争等。
二、我国现有部分知识产权法律、法规:(自己看书、了解)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管理
2.1 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
1、信息系统:
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等各类活动,利用计算机、通信设备、种类软件、数据,遵循一系列标准、规范、法律制度,需要各类管理与技术人员。上述各种要素根据信息运动的规律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的及要求有秩序地组织起来,就成为信息系统。
因此,信息系统的管理就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2、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整体目标,对与管理活动有关的信息进行系统综合处理,以支持各级管理决策的计算机硬件、软件、通信设备、数据、法规以及有关人员的统一体。
3、信息系统的管理是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和性能评价。
一、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项目管理流程:
1、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项目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为高效率的实现项目的目标,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和程序,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系统管理活动。
项目是一种组织单位,是具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任务,具有明显的生命周期,阶段性强。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根据组织的改革、发展需要和可能,分成若干项目、分步进行开发。项目管理方法完全可以用于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项目”包含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实施的整个过程。项目管理实质上是保证整个项目顺利、高效地完成的一种过程管理技术,贯穿于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项目开发(简称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按所选择的研制方法,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控制。研制一个信息系统也需要在给定的时间内计划、协调节器和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因而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管理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2、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表(P49 表2—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划分为:立项与可行性论证阶段、项目初稿管理阶段。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的工作流程(P50 图2—1)
(1)立项与可行性研究
●四个阶段:a. 机会研究—鉴定投资方向;b. 初步可行性研究—选择阶段;c. 可行性研究—定性阶段;d. 最终评价报告—决定阶段。
●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开发前期对项目的一种考察和鉴定,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调查研究,其目的是要判断项目可行与否。
●可行性一般要讨论下列问题:
a. 项目开发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b. 项目开发技术上的可行性;
c. 项目开发经济上的可行性;
d. 项目开发管理上的可行性;
e. 最后结论。
(2)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实施管理的目的:是通过计划、检查、控制等一系列措施,使系统开发人员能够按项目的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工作,以便成功地完成项目。
●项目初稿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发管理、测试管理、运行管理和项目后评价管理。
(注:各项管理的主要内容P51)
●项目实施管理贯穿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和评价的整个系统开发过程。
●建立项目管理的总体框架,遵照下列步骤进行工作:
a.弄清问题。 b. 选择正确的项目。 c. 选任项目负责人。 d. 具体指明责任。 e. 建立项目计划和确定工作标准。 f. 限定任务。
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组织机构:
1、项目经理(项目组长)
2、过程管理小组
3、项目支持小组
4、质量保证小组
5、系统工程小组
6、开发与测试小组
7、系统集成与安装调试小组。
三、项目管理的内容
1、任务划分(WBS)
●任务划分:是把整个开发工作定义为一组任务的集合,这组任务又可以进一步划分若干个子任务,进而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任务那群。
●进行任务划分的主要原因:
第一、任务划分是整个工作计划和监督工作执行的基础。
第二、任务划分是与工作责任性和可靠性密切相连的。
因此进行任务划分是实施项目管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任务划分包括的内容有:任务设置;资金划分;任务计划时间表;协同过各与保证完成任务的条件。(具体解释P53—P54)
●任务划分的主要方法:
第一、按系统开发项目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划分。
第二、按系统开发阶段进行划分。
第三、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任务的划分。
●在进行任务划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划分任务的数量不宜过多,但也不能过少。
二是在任务划分后应该对任务负责人赋予一定的职权,明确责任人的任务、界限、对其他任务的依赖程度、确定约束机制和管理规则。
2、计划安排(十项计划)
计算机硬件系统、系统软件配置计划
应用软件开发计划
测试和评估计划
验收计划
质量保证计划
系统工程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
培训计划
安装计划
安全性计划
3、经费管理
经费管理是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的关键因素,项目经济可以运用经济杠杆来控制整个开发工作。
经济管理中要制定两个重要的计划:经费开支计划、预测计划。
●经费开支计划包括:
(1)完成任务所需的资金分配;
(2)确认任务的责权和考虑可能的超支情况;
(3)系统开发时间表及相应的经费开支;
(4)如果需要变动,及早通知项目经济。
●预测开支计划包括:
(1)估计在不同的时间所需的经费情况;
(2)了解项目完成的百分比;
(3)与经费开支计划相比较;
(4)允许项目经济做有计划的经费调整。
4、审计与控制:
审计与控制是整个项目管理的重要部分,它对于整个系统开发能否预算的范围内按照任务时间表来完成相应的任务起着关键作用。
相应的管理内容和步骤如下:
(1)制定系统开发的工作制度。
(2)制定审计计划。
(3)分析审计结果。
(4)控制。
5、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风险辨识。(潜在的风险来源P56)
第二步,风险分析。
第三步,风险缓和。
第四步,风险跟踪。
○为了搞好项目管理,可采用四种措施和技术:
(1)项目组与用户结合的外部结合措施和技术。例如,用户项目管理组织,用户参加的项目小组和用户指导委员会。
(2)项目组协调工作的内部结合措施和技术。例如,项目评审会、备忘录和项目组参与决策。
(3)任务结构化、条理化的规范的计划措施和技术。例如,关键路线图、抓重大事件以及项目审批程序等。
(4)估计项目进程的规范化控制措施和技术。例如,具有差异分析的一系列正式的状态报告。
○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信息系统建设来说,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开发人员和广大的最终用户。
“使开发项目的全体开发人员保持一个声音说话”。
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中的质量控制:
造成信息质量问题的各种错误的发生统计:编程错误占25%,系统分析和设计错误占45%,程序修改错误占20%,文档错误占7%,其他占3%.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来就,错误发现得越早,就越易修改,所花代价就越小。
○项目开发的质量保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确保获得完整正确的需求。
(2)在开发的每一阶段结束时,要休整一下以进行充分审查并确保该部分工作与系统相协调。
(3)采用具有质量控制内容的程序开发规范。这包括结构化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程序逻辑性的独立检查和程序测试。
(4)规范的安装调试。
(5)事后审计评价。
○为保证系统开发的质量,通常需要结合项目的特点,选择恰当的项目开发策略,对质量加以控制。项目开发策略通常有如下几种:(看一下 Page 60 表2—4)
(1)线性法:也叫常规法。适用于在系统规模较小,问题也不复杂,而且结构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使用。
(2)线性迭代法:线性法的改进。
(3)原型法:适用于在用户需求变化多、难以确定的情况下使用。
(4)复合法:适用于大弄复杂的项目。
○在系统开发的全过程中,尤其在系统分析阶段运用质量控制和检查的方法,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使新系统满足管理人员要求的保证。
○采取下列方法与措施,对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查。
(1)严格挑选系统开发组成员。
(2)加强培训工作。
(3)正确选择系统开发策略与方法。
(4)建立系统开发各阶段的质量检查制度。a. 文档管理制度。b. 阶段审查制度。
(5 )集体评议是质量检查的有效方法。(文档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是集体评议)
(注:集体评议的目的为了及早发现系统开发的质量问题和及时找出问题的方法,而不在于追究系统开发组或个人的责任。)
五、信息系统开发中的文档管理:
1、文档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文档是人脑思维活动的体现。
(2)文档是信息建设中反映系统结构、功能、开发过程的记录。
(3)文档可以用来统一思想,防止健忘和误解。
(4)文档是信息系统开发组内各类人员之间及组内外的通信依据。
(5)文档是观察、控制、协调信息系统开发过程的依据。
文档+程序=软件
文档是信息系统建设的生命线。
2、文档管理的内容:
(1)文档要标准化、规范化。
(2)维护文档的一致性。
(3)维持文档的可追踪性。
(4)文档管理的制度化。
2.2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
一、运行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1、运行管理的目标:
系统进入使用阶段后,这时的任务是对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使信息系统真正发挥为管理者提供信息的作用。
所谓运行管理工作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控制,记录其在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扩充,以便使信息系统真正符合管理决策的需要,为管理决策者服务。
2、运行管理的内容:
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是系统研制工作的继续,主要包括日常运行的管理、运行情况的记录以及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
(1)日常运行管理。
a. 数据的收集。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校验、数据录入。
b. 在保证基本数据的完整、及时和准确的前提下,系统应完成例行的信息处理及信息服务工作。常见的工作:例行的数据更新、统计分析、报表生成、数据的复制及保存、与外界的定期数据交流等等。
c. 需要有一定的硬件工作人员,负责计算机本身的运行与维护。
d. 系统的安全管理,也是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
(2)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
a. 有关工作数量的信息。
b. 工作的效率。
c. 系统提供的信息服务的质量。
d. 系统的维护修改情况。
e. 系统的故障情况。
(注:在以上五个方面中,那些在政党情况下的运行数据是比较容易被忽视的。)
(3)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检查与评价。
○系统评价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 系统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目标是否需要修改。
b. 系统的适应性、安全性评价。
c. 系统的经济效益评价。
二、运行管理的组织与人员
1、系统运行的组织
有效地组织好系统运行对提高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系统运行组织的建立是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分不开的。
在我国各企业、各组织中负责系统运行的大多是信息中心、计算中心、信息处等信息管理职能部门。
○从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来看,目前信息系统运行组织机构有以下两种形式:
(1)信息处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
(2)信息中心在经理之下、各职能部门之上。
由于目前计算机、网络、通信等各项技术的发展,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运用,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地位最好是将上述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各尽其责。信息中心主任最好是由组织中的副总经理兼任,这样更有利于加强信息资源管理。
2、人员配置:
在信息系统的管理工作中,首先是人的管理,其次才是设备、软件、数据的管理。
○人员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明确的规定其任务及职权范围,尽可能确切地规定各类人员在各项业务活动中应负的责任、应做的事情,办事的方式,工作的次序。简单地说,要有明确的授权。
其次,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要有定期有检查及评价,为此,对每种工作都要有一定的评价指标。
第三,要在工作中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以便使他们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不断改善,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各类人员的责任及对他们工作的评价指标(Page70)
总之,在信息系统中,对各类人员的管理及培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运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为保证系统运行期正常工作,就必须保证系统的工作环境、保证系统的安全,为此要建立和健全信息系统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利用运行日志等对运行的系统施行监督和控制,这也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1、机房管理
专用机房要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Page71)
2、运行管理
系统的运行是长期的,而不是突击性的。
3、运行日记
运行日记的内容应包括:
a. 时间。 b. 操作人。 c. 运行情况。 d. 异常情况:发生时间、现象、处理人、处理过程、处理记录文件名、在场人员等。 e. 值班人签字。 f. 负责人签字。
四、档案管理:
系统档案管理包括系统开发阶段的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说明书、系统设计说明书、程序清单、测试报告、用户手册、操作说明、评价报告、运行日记、维护日志等。这些文档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分类、归档工作,要妥善、长期保存。同时对档案的借阅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手段控制。
以上就是关于《2019年自考信息资源管理复习资料汇总》的全部内容,如需了解更多学历提升、自考报名报考时间、自考报名流程、自考院校和专业查询、开考时间安排、自考课程、自考教材购买等的相关问题,可随时添加广东自考网《专业老师微信》进行在线沟通了解哦~
《广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