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在评析新闻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新闻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而且要仔细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认真地、反复地阅读新闻作品,对新闻作品从局部到整体都有透彻的认识和理解,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新闻作品的体裁、内容和形式等,这是评析新闻作品必须具备的前提。如果不认真阅读新闻作品,只是粗略地看一下,连新闻作品的体裁、内容和形式都还没有真正弄明白,那是不可能对新闻作品作出确切的评析的。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不对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具体分析,就不可能明确认识这一具体事物,应该避免那种空泛笼统和主观武断的简单化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要遵循前文所述的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对新闻内容作具体的剖析。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除了有的简短消息,只是报道某一简单信息,说不上有什么主题外,多数新闻作品一般都有主题。
怎样分析新闻主题呢?
(1)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比如通讯《质量!生命——来自华北制药厂的报告》(新华社1992年2月10日,姬乃甫、王文杰、叶冰男),它以醒目的标题、有力的事实、深人的剖析,报道了华北制药厂长期重视质量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实践。正如通讯一开头所写的:“药,能治病,能救命。但质量不合格的药,不仅不能治病,有时甚至要人的命。在制药行业,产品质量和人的健康生命等同。”这个制药厂的职工抱定了这样的质量观:质量必须合格,有些药品的质量甚至要高于国际标准。
通讯中通过一系列的事实显示,他们对待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疑点,一点也不放过,以一流的工作水平,你追我赶求质量;他们还认识到,制造新药是质量的升华,于是迎来了一场场新的质量品种战,不断以高质量的优质品种,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正因为质量好,这个厂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还在扩大“阵地”。
通过阅读和分析作品内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篇通讯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质量就是生命。
质量问题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舆论热点。具有特殊性质的医药行业,其产品质量更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通讯抓住质量就是生命这一主题,深人地揭示了质量问题与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发挥科技作用,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报道的虽然是一个药厂,却有典型性,且针对性强。通讯主题体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含蕴深刻,具有现实社会普遍意义,对激起全民的质量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2)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纲一举而万目张”,主题不能模糊不清,分散背离。
曾获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就是这样一篇主题鲜明而又集中的优秀新闻作品。全文如下:
【新华社日内瓦 1995年6月26日电](记者杨起、班纬)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延续已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美方5月 16日宣布,若双方在6月 28日之前仍然达不成协议,美国将从这一天开始实施制裁,对日本输往美国的13种豪华轿车征收百分之一百的惩罚性关税。这将给日本汽车制造商每年造成59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避免爆发贸易战,双方4位副部级官员自本月22日起在日内瓦紧张地展开了谈判,但进展甚微。双方于是决定提高谈判级别,由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和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大郎直接晤谈,以作最后努力。
坎特和桥本的谈判于日内瓦当地时间晚8点半开始,开始前安排了一次词短的与记者会面、让记者拍照的活动。他们满面笑容地走向记者,站定之后,坎特出人意料地向桥本亮出了一把在日本剑道中所使用的很长的竹刀,说:“这是我特意给您带来的。” 坎特接着面对记者说:
桥本大臣精通此道。剑道的精神就是勇敢、诚实、正直和耐心。”桥本应声答道:“毫无疑问,和坎特先生晤谈是需要耐心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礼貌地进行会谈。”桥本抓住竹刀的一头,对准自己的脖子,说:“这可要使我损失惨重步广说完双方大笑。
有记者问,双方的谈判是否必须在28日前结束?桥本答道:“美国定下的期限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不能在美国的法律约束下谈判。我们只想按照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谈判。我也想告诉你们,这场谈判是非常艰难的。”
记者问坎特,最后的期限定在哪一天?坎特说,6月28日。记者又追问:“会不会延长?” 已经转身退场的桥本扭过头来答道:“这是‘美国造’的期限。”
在坎特和桥本会晤之前,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级谈判,其主要内容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增加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及零配件,并在国内增加销售美国汽车的网点。
读罢这篇消息,透过消息中提供的一系列事实,人们能切实地体会到这自消息所蕴含的鲜明的主题:美日双方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已持续了两年,未获任何结果。美方已透露若在一定期限内仍然达不成协议,就要对日力开的实施制裁。原先的副部级官员谈判,进展甚微,因而需提高谈判级别。而美国贸易代表与日本通产大臣在高级谈判开始前与记者会面时,看起来是一个赠送竹刀,一个谈笑风生,却言语中又各唱各的调。全文共7段,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无论是现场情景和具体细节的描述,还是背景材料的运用,都是为集中表现这一新闻主题的。如果新闻作品主题不鲜明,模模糊糊,或主题分散,多中心,不集中,都会让人读了不得要领,甚至使人不知所云。这些都是在分析新闻主题时需加以注意的。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也使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此为主题的新闻作品。在新闻媒体上可以经常见到。但是有些新闻作品在体现这一主题时,却这择了新的报道角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消息《取下神像挂地图》(《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26日,李钧德、王方杰)就是其中一例。
“这篇消息报道的是,在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河南省上蔡县东黑河村,过去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家家户户“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挂上一幅全神图,“写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可是“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村子,农民们由封闭转向开放,纷纷带着地图,利用地图闯荡外部世界,寻求致富之路。消息中列举了一系列的生动事例,说明农民们在外走南闯北,经过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而摆脱贫困。于是,全村有二十多户农家取下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不求神仙保佑,而靠勤劳致富,以致连东黑河村周围的农民,也喜欢上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500幅地图。”
这篇消息抓住农民取下神像挂地图这一新事,独辟澳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大主题。它与同一主题的其他新闻报道不雷同,显示出它的个性特色。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反映它的角度也多种多样,除了从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去挖掘新的角度外,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还可发现有的新闻作品选择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报道的角度。
消息《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解放军报》1980年2月27日),报道七四一O厂试制成功了坦克履带挂胶,这是该厂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这篇消息与常见的科技成果的报道模式不一样,在消息一开头这样写道:“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一辆坦克开进南京城,沿着平整宽广的柏油大道驶过闹市区——新街口。过路的行人都停住脚步,惊奇地望着它。”接着,消息在第二段中交代: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坦克是不准通过市区的,因为过去坦克通过南京市区,坦克履带曾给路面造成损坏。所以,这篇消息的导语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住了。然后,消息中才扼要地介绍了这次通过南京市区的就是一辆履带挂胶的轻型坦克,以及履带挂胶这项技术革新成果试制的过程和它的种种性能等。消息的最后又特地指明:“南京市公路管理站的同志和交通警察对所经过路面,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没有发现破坏痕迹,同声称赞坦克履带挂胶性能良好。”
这一篇关于科技成果的报道,由于选取了一个为人们感兴趣的角度,而给人以新意,读来引人人胜,不感到是“老一套”和枯燥乏味。
(4)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上文所引的一些新闻作品,均具有这样的特征。因而我们在分析新闻主题时,需注意这一特点。当然表现新闻主题不排斥在新闻作品中(如通讯)有必要的精当的议论。
此外,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比如,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所选的主要事实材料是否新鲜、典型,新闻要素交代得是否清楚,以及报道内容是否具有时宜性等等。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的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写新闻报道也要重视结构安排。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把握它在上述这些方面的主要特点和成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就以《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这篇消息来分析,它在结构安排上就颇有特色。
全文由7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点明美、日两国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于何时何地开始举行,而且将美国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一把竹刀这一带有戏剧性的现场细节放在导语里,以吸引读者往下读。紧接着是第二、第三段交代有关背景材料,说明这场谈判已延续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美国已扬言若不在限定日期前达成协议,即要实施制裁。并交代由于在这之前举行的副部级官员谈判进展甚微,因而决定提高谈判级别。这两段背景材料的交代,对不太了解和熟悉这场谈判过程的受众来说,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消息的第四、第五、第六这三段是记者对现场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描述,着重描述这两位高级代表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如坎特向桥本赠送竹刀,桥本接受竹刀时的表情和答语,双方对美国限定的谈判期限的表态等等。这三段写得具体、生动,显然是消息的重点。
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此之前双方副部级官员谈判的会谈要点,这与高级谈判依然有直接关系。但由于这些事已不新鲜,故放在结尾处比较适宜。
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且结构安排也符合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通讯《醒来,铜陵!》(《铜陵报)1991年11月14日,龚声)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它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依据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
这篇通讯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列举事实和数字说明,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市在经济建设中已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部分又列举事实和数字,并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说明铜陵市在辉煌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第三部分着重剖析阻碍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病灶”。最后第四部分,以简洁的笔墨指出“经济要开放,首先思想要解放”,号召铜陵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 2月28日),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分析这篇通讯的结构,可见其显著的特点: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这篇通讯基本上是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以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人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门、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2)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
一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这些又可由于反映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细分为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而写人物,还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等等。为了生动地表情达意,还常用对比、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要注意剖析作者在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新闻内容时,有哪些特色和成败得失。
比如叙述,它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在新闻作品中采用哪一种叙述方法或多种叙述方法结合运用,从整体上来说,叙述是否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这在分析新闻作品时需要注意把握
又比如描写,它也是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是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可看到有的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的描写,颇为生动形象,读来仿佛置身于新闻事实的现场,耳闻目睹那里所发生的具体情景。恰当而又精彩的现场描写,不仅使人感到十分逼真,而且富有感染力。
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解放军报》1989年N月对日,刘冰、徐文良)的作者在采访上历尽艰辛,在写作上也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意深远:
“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
‘枪帆分队前甲板就位,抢盖主副食!’警铃响过传来船长的命令u记者应声爬出船舱,抬头看天,南沙海面已被一片遮天盖海的黑云罩住。水兵在摇晃得站不稳的甲板上用帆布盖主副食。一场大雨随风呼啸而降。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18时10分,记者乘坐1号艇登礁,从拖船到高脚屋,小艇要闯过50米风浪区和1000米礁盘区,随时有艇翻物损的危险,小艇开足马力,在浪峰波谷间冲刺,宽5米的进礁口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马达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小艇随浪左右倾斜约40度,记者作好了跳海准备。就在这时,一个大浪把小艇打上礁盘浅水区。”
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正是当时当地的这场补给战斗的真实场面的再现。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解放日报》1992年2月22日,时赛珠),以消息的形式,简要地报道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件新事——电真空B种股票在上海进行首场交易。这意味着上海证券交易已与国际市场接轨。新闻中对交易现场,作了如下的形象描写:
“昨天上午9点30分,‘当!’随着一声宏亮的铜锣声,我国唯一的拥有全世界 24个国家和地区的 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
B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首场交易。在交易大厅内,闪烁着红绿灯光的电子行情显示屏,清晰地显示出发行价每股刀.8718美元的电真空B种股票,开盘价每股为刊美元。开市二分40秒,显示屏就开始频繁地出现海外客户要求买人B股的申报价:71.6美元、72.8美元、73.2美元、74美元。75,4美元……上海证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告诉记者:‘这里的交易行情,早已通过路透社通讯网络,同步向世界各地发出,首次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
“不少海外证券专家昨天特意赶到上海察看B股上市的动静。这些西装革履的先生们,挤在交易大厅楼上贵宾室的窗前,目睹交易动态,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为每次成交拍手鼓掌。有一位先生动情地说;B股顺利发行只是成功的一半,交易成功才是真正成功。1992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应该记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史册。”
消息中对交易大厅现场的这些描写,如宏亮的铜锣声,闪烁着红绿灯光的显示屏,不断变换的申报价,西装革履的先生们的鼓掌和言语等等,都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现场感,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引人人胜。读者在感受现场特有的氛围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信息。
描写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报道中还常用来对人物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以便给人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大雪初降重灾区》(新华社1991年12月26日,沈祖润、陈先发),一报道的是安徽沿谁重灾区迎来了这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记者踏雪访问灾民的情景。报道中展现了灾区的雪景和灾民的精神风貌。并以典型有力的事实说明重灾区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能顺利度过“寒冬关”。记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对现场的一些人物的动作、表现和语言作具体形象的描写,只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活现在眼前。这篇报道是这样开始的:
“12月24日在,呼啸的北风刮来安徽沿淮重灾区的第一场大雪。一夜纷飞,包地皆白。25日晨,记者雪地驱车,直赶淮河。越往北,风越寒,!越大。一到瓦埠湖边的长丰县庄其乡,好大雪!沟填平了,枝压弯了,有些碗口粗的树都被冰雪压断了。但一排排拱形的、尖顶的、平顶的各种窝棚、简易住房却平安无事,像戴着绒绒白帽子的雪娃娃,笑傲风雪。”
就在这雪后的灾区,记者在窝棚里访问了几位灾民。新闻中写道:“薛桥村孟凡珍翻开身上穿的棉袄、毛衣,说:‘首都亲人千里送寒衣,俺穿在身上暖在心。’66岁的谢克举老汉抖着身上的羊皮大衣,乐呵呵地说:‘全乡5万多件衣服中最好的一件发给俺了。看,这羊皮大祆多厚,羊绒多长,下磨盘大的雪,也冻不着俺。’”上述这些.记者既直录了人物发自肺腑的感人语言,又形象地描写了每人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文字不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却跃然纸上,真可谓神情可见,语言可闻,这比之干巴巴地单纯介绍人物说了些什么,现场感和画面感都要强得多。
有的新闻作品还为报道中的主要人物运用描写这种表现手法作文字画像,使之更具立体感。由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读者因而能观其形而识其人。
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辽宁日报)1981年6月20日,孔样君、崔中文》,报道农民尊重科学,渴望科学技术的新鲜事。原本不受重视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大老齐”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如今却成了受农民欢迎的“香饽饽” 了。它从一个侧面生动有力地反映了农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党的,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出现的深刻变化。
通讯一开头就介绍了这个人物:“大老齐名叫齐永臻,1968届沈阳农学院毕业生”,然后有这样一小段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大老齐虽然也称得上个知识分子,可那身打扮却是个道地的庄稼人。头上一顶褪了色的蓝制帽,一条早已过了时的蓝裤子,裤管老是挽着。两只黝黑的大脚上穿着一双旧塑料凉鞋。加上他那平时哼哼哈哈、从不发火的憨厚脾气,真乃是貌不压众,语不惊人。”
这一小段描写,像一幅肖像画,能“瞻言而见貌”,让人们好像亲回看到了长期坚持在农村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这个农村知识分子朴实憨厚的人物形象。记者虽然着国不多,描述简洁,却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作品使读者一开始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人物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运用细节,历来受到有的记者的重视,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乏动人的细节。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含蕴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所以,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对细节描写也是不在忽视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增彩添色,耐人寻味。
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新华社1995年4月6日,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魏武、王世亮),通过一系列动人的事实,热情歌颂了具有坚强党性和时代精神的领导干部的典型形象。孔繁森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令人崇敬。通讯中多处运用了具体的细节描写,试析其中之一例: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漫天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由仓乡。这里海拔5800米,是阿里最高的一个牧业点。”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狂飞乱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阵阵发冷。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羔羊,自己却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着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送毛衣毛裤”的细节,读来朴实无华,却十分感人。它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领导于部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真可谓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
有的细节描写,寓意于细,小中见大,能服务于报道的主题,新闻《钢筋竟像玻璃棍儿》((保定市报》1993年7月17日,栗克玉、刘宇青),报道保定市纺织站购物中心工程在施工中,发现所用的螺纹钢质量低劣,一敲就断。为保证工程质量,该工程只得暂停施工。新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昨天,记者在正在施工中的市纺织站购物中心看到:一人手持两根尺余长的直径22毫米螺纹钢互相敲击,便见钢材一截截落下来。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市三建总工董良友说,他干了一辈子建筑业,也没见过这样的钢材。”
这是记者目睹的事实。这个螺纹钢一敲就断的细节,典型有力,以事实说明问题,产品质量伪劣到如此地步,令人愤慨,可见打假之必要,从而强化了这篇批评性报道的主题。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而予以概括叙述,伪劣产品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不会如此鲜明深刻。细节描写在这里发挥了它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虽有其独特作用,但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只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才有说服力,才能以一当十。其次,还应注意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力戒繁冗罗嗦,体现新闻作品文字精练的特色。再次,细节毕竟是新闻作品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个“局部”,因而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还需注意其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议论和抒情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人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常常和叙述、描写或议论结合起来运用。
议论和抒情在通讯中较为多见。然而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毕竟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应有自己的特色。
以人物通讯来说,穆青同志曾经指出: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时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的描述,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读者和记者一样地动感情.在必要时就需要用蕴含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议论。他又指出:人物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通讯不是说理文,因此其中的议论不能像理论文章那样论述、演绎、推理。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努力做到缘事而发,情景交融。
可见,我们分析新闻作品的议论、抒情,需注意它们是否得体,是否恰到好处。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以便使读者容易理解新闻内容。
1991年10月,广东省晴隆县地方交通部门修筑的从晴隆县城到花贡的县内公路竣工,至此,全省告别了最后一条农村马班邮路。消息《广东告别最后一条马班邮路》(《广东邮电报》1992年1月24日,杨煜光、张启飞),报道了这件新鲜事。消息在导语之后这样写道:“晴隆县位于乌蒙山脉南坡,山岭连绵,沟谷纵横。从县城到在贡、中营,要翻越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两道大山,涉过三条大河。这里两个邮电支局服务范围内九个乡镇、五十六个行政村以及省属重点茶场、铅矿的邮件报刊,从来都靠人力背挑,50年代末才添置四匹马驮运,在山间小道上跑起‘邮政马帮’。80年代中期曾一度利用委办汽车运邮,但由于公路要绕道普安县城和六枝特区,多走一百多公里,往返一班要三四天,仍然还得靠马班辅助。中营区的群众说:从晴隆寄到中营的信,比寄到联合国的时间还长!”接着,消息中又写道,这一条新修的公路竣工后,“晴隆县局及时利用客车委办邮运,早晨从县局交发的邮件,三个半小时可到花贡,再经自行车班衔接,当天到达中营支局。中营区读者原来要一周之后才能读到的《广东日报》,现在第三天就可以见到了。”
上述前一小段,说明了这条新公路修通之前,这条邮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所担负的邮政任务的范围,以及原来运邮的方法和群众的反映等,解说清楚明白,交待具体实在,有助于人们深人认识这件新闻事实的意义。
又比如消息《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解放军报》1979年9月22日,李慎明),报道的是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扎玛拉什山边防站,那里过去用马拉爬犁作为运输工:具,1979年9月21日起由直升飞机代替了。当边防站的战士们看到直升飞机第一次在边防站降落时,无不欣喜若狂。
这篇消息的第二段这样写道:“扎玛拉什山边防站地处阿尔泰山麓,四周是一千多米高的雪峰,夏有洪水阻隔,冬有大雪封山。交通极为不便。每年10月下旬到来年5月,地面积雪,有时深达一米多,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拉爬犁。往返山下一趟,就要用六七天时间,遇到暴风雪,交通完全中断。边防战士经常一个多月看不上报纸和家信,整整一冬看不上电影,开会、出差、接送紧急病号都有很大困难。”这一小段是有关这个边防站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条件等背景材料的说明。读了这些具体说明,人们对如今用直升飞机代替马拉爬犁,给战士们带来的无比喜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如果没有这些说明,其报道效果显然就会不一样。
消息《(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全部出齐》(《国际广播电台》1983年1月22日,金瑢),报道的新闻事实并不复杂,它主要是告诉听众,我国一部最完整的精装《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已全部出齐,并开始在国内外发行。但是在消息中,作者还写了这样一段“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是一小段有关甲骨文的历史起源的说明,它既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又增进了读者的知识。
在新闻作品中运用说明这种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需注意简明扼要,清楚明了,简练流畅。上述这三篇报道都具有这些特色。
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作品中是经常被运用的。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同的事物在相互对照、比较中更能显示它的特点和意义。新闻报道中运用对比,要恰当、鲜明、有力。
在通讯《醒来,铜陵!》的“同处一江景不同”这一部分里,押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辉煌中看到不足”。有的是将1990年与 1985年的全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的下降了”。有的是将本市与邻近的繁昌县作横向对比,“1985年该县与铜陵县还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而如今他们的工农业产值已超出铜陵县一倍。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们也难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处一江景不同”。通讯中还有其他方面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鲜明对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正如这一部分最后指出的:“铜陵为什么不能发展得更快一些?……怎样才能……以健壮的体魄,去创造铜陵更辉煌的明天?!”通讯中的这些鲜明对比,显然有助于深人有力地表现通讯的主题。
80年代初期有一篇获奖新闻《从邮局看变化》(新华社1980年1月17日,顾月忠).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也颇为成功。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记者在消息一开头就写道:“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前几年春节期间,人们“把钱寄到关内,委托亲友帮助买吃的东西。于是,从关的邮寄香肠、猪肉、糖、花生米等的包裹猛增。单是花生米一项,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寄来16吨。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不得不加挂车皮.邮局货场包裹堆积如山。邮局分拣的同志一天干十来个小时还分拣不完。邮电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到邮局帮忙,还是忙不过来,这样,机关只好关门,从局领导到职工都去帮助分拣包裹。”
那么,今年春节的情况怎么样呢?紧接着,记者笔锋一转,说到今年在邮局的所见所闻:“今年,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接运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据初步统计,去年12月和前年同期相比,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 6.4万多元,即减少了 50%;从关内邮来的包裹减少了 1.2万多件,即减少了 l/3。原来新疆的市场上,香肠、大肉等都可以买到,核桃、瓜子很多,食品商店里的沙糖、糖果和糕点也很丰富。过节需要的副食品,这里大体都有了……”
消息最后写道:“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
这篇消息就这样通过先后具体事实和数字的强烈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这里直接为突出新闻主题服务。
对比在新闻作品中还可用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用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分析前文提及的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即可见它具有这样的特色。
大老齐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助理农艺师,过去眼看自己的那一套科学技术并不受人们欢迎,还“被人瞧不起”,感到“怀才不遇”,心底里常常“升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哀叹自己成了个“窝囊废”。如今,农村落实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渴望科学技术,大老齐有了用武之地,他“咧开嘴乐了”。起初,他刚担任农业技术员时,骑自行车“跑一圈就是一百好几十里路”,可是渐渐地他那股高兴劲儿没有了,“自行车也蹬得没有先前那样欢了”。如今,大老齐成了“香饽饽”,“他的自行车轮子转得更欢” 了。
除了上述这些描述外,通讯中还写到:过去,大老齐讲农业技术课时,人们“除了睡觉、唠嗑,没有多少人认真听”,大老齐耳朵边听到的尽是公社机关里的人叫他去喂猪、煮饭的喊声;而如今,听大老齐讲课的人,屋里挤满了,“院里的人还往里涌”,大老齐现在耳朵边听到的却是一声声关于农业技术的问语……”
这篇通讯在叙事中始终注意写人,通过对比,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对比具体生动,因此既有真实感,而且还富有感染力。
我们在阅读新闻作品时,有时还可感受到有的新闻作品能给人以悬念。设置悬念也是一种表现手法。
有的新闻作品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一作者在写作时,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用事实予以解释,揭示结果,解除悬念。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好,能引人人胜,能激发起火者阅凑完全文的欲望。
比如前文提及的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一汗头,就这样穹道:“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句桥本回送J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人们读了这一段导语,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美、日两国汽车贸易举行高级谈判,为何要以一国代表向另一国代表赠送一把竹刀开始呢?赠送竹刀又有何含意呢?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确实引人在目,从而引起读者要读完全文以寻根究底的欲望。又比如前文提及的消息《从邮局看变化》,它的导语是这样z的:“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这个导语里所概括的今昔对比,反差强烈。那么这个变化的具体情况是怎样呢?这个变化的缘由又是什么呢?这鲜明对比令人惊奇,于是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以便从中获得明确的答案。
又比如通讯(举报人的命运》(《光明日报》!993年 6月】日,唐湘岳)。是这样开头的:
“5月22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调查获悉,广东省衡山县不久前破获一起印制淫书大案。奇怪的是,有关责任人未得到及时惩处,而举报人李锦州、旷爱日夫妇却遭受严重打击报复。举报人处境艰难,向上级求救……”
这篇通讯报道的是群众举报一起印制淫书大案,在查处过程中,举报人却屡遭威胁和围攻,受到打击报复,以致举报人不得不东躲西藏、.但是最终有关责任人受到处理,举报人得到表彰。通讯一开头先将令人震惊和愤慨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追根寻源,”解此事的结果。
上述各例可见,在新闻作品中如能处理好悬念这种表现于法,则可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但在剖析作品时,需注意设置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其次,所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第三,要有答案、要揭.大结果。总之,设置悬念要用之得当。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但内警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我们在分析时要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关系。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始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又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新闻报道的语言,总的说来,它要求:1.准确严谨,即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2.鲜明生动,即具体明快,而不枯燥乏味;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炼,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这篇消息记载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大战役,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历史事件S全文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简洁精练,而且报道及时,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一篇新闻名篇。全文如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篇消息的第一句,言简意明地概括叙述了此文的中心内容,即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重大史实。何人、何时、何事等新闻要素交代得清楚明了,但只用了24个字,十分简练。消息的第二句,紧接着叙述了这场渡江战斗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是在哪些地方首先进行的,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这样就可使读者对这场斗是怎样开始的了解得更清楚明白。消息的第三句,写的是国民党动派军队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的惨败景象。通过对战斗情景的生动描述,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虚弱本质。虽用语概括,却扎实有力。接着第四句是写我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战斗场面和成果。“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读来气势雄伟,语言凝炼,并且叙事如画,富有形象感。我人民解放军精神抖擞,以排山倒海之势,奋起直追,“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又以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场渡江战斗已取得的战果,并指明即将取得更大的胜利。这篇消息的最后一句又是高屋建瓴般的概述,表明我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以英雄无敌的战斗气概,必将取得这场渡江战役以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胜利。
从学习消息写作来说,我们从这篇消息中可得到多方面的重要功启示。仅就新闻语言这方面来看,这篇消息语言的准确严谨、鲜用生动、简练明白是十分突出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还需注意的是:一般说来,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理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增真感人。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有个性特色。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评析新闻作品要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不对新闻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作具体分析,就不可能明确认识这一具体事物,应该避免那种空泛笼统和主观武断的简单化的方法。
1.分析新闻作品内容
分析新闻作品内容,要遵循前文所述的新闻作品研究的原则,对新闻内容作具体的剖析。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是新闻作品内容的核心,是记者认识和提炼新闻事实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体现。除了有的简短消息,只是报道某一简单信息,说不上有什么主题外,多数新闻作品一般都有主题。
怎样分析新闻主题呢?
(1)分析新闻主题,要注意把握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意义,看其是否正确和深刻。
比如通讯《质量!生命——来自华北制药厂的报告》(新华社1992年2月10日,姬乃甫、王文杰、叶冰男),它以醒目的标题、有力的事实、深人的剖析,报道了华北制药厂长期重视质量工作,坚持质量第一的实践。正如通讯一开头所写的:“药,能治病,能救命。但质量不合格的药,不仅不能治病,有时甚至要人的命。在制药行业,产品质量和人的健康生命等同。”这个制药厂的职工抱定了这样的质量观:质量必须合格,有些药品的质量甚至要高于国际标准。
通讯中通过一系列的事实显示,他们对待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疑点,一点也不放过,以一流的工作水平,你追我赶求质量;他们还认识到,制造新药是质量的升华,于是迎来了一场场新的质量品种战,不断以高质量的优质品种,满足人们的需要;也正因为质量好,这个厂在国内外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还在扩大“阵地”。
通过阅读和分析作品内容,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这篇通讯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质量就是生命。
质量问题是人们关心的一个舆论热点。具有特殊性质的医药行业,其产品质量更是人民群众所关注的。通讯抓住质量就是生命这一主题,深人地揭示了质量问题与增强职工的质量意识、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发挥科技作用,以及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报道的虽然是一个药厂,却有典型性,且针对性强。通讯主题体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含蕴深刻,具有现实社会普遍意义,对激起全民的质量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2)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它是否鲜明和集中。
新闻主题是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纲一举而万目张”,主题不能模糊不清,分散背离。
曾获第一届中国国际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就是这样一篇主题鲜明而又集中的优秀新闻作品。全文如下:
【新华社日内瓦 1995年6月26日电](记者杨起、班纬)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向桥本赠送一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延续已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美方5月 16日宣布,若双方在6月 28日之前仍然达不成协议,美国将从这一天开始实施制裁,对日本输往美国的13种豪华轿车征收百分之一百的惩罚性关税。这将给日本汽车制造商每年造成59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避免爆发贸易战,双方4位副部级官员自本月22日起在日内瓦紧张地展开了谈判,但进展甚微。双方于是决定提高谈判级别,由美国贸易代表米基·坎特和日本通产大臣桥本龙大郎直接晤谈,以作最后努力。
坎特和桥本的谈判于日内瓦当地时间晚8点半开始,开始前安排了一次词短的与记者会面、让记者拍照的活动。他们满面笑容地走向记者,站定之后,坎特出人意料地向桥本亮出了一把在日本剑道中所使用的很长的竹刀,说:“这是我特意给您带来的。” 坎特接着面对记者说:
桥本大臣精通此道。剑道的精神就是勇敢、诚实、正直和耐心。”桥本应声答道:“毫无疑问,和坎特先生晤谈是需要耐心的。我非常希望我们能礼貌地进行会谈。”桥本抓住竹刀的一头,对准自己的脖子,说:“这可要使我损失惨重步广说完双方大笑。
有记者问,双方的谈判是否必须在28日前结束?桥本答道:“美国定下的期限与我们毫不相关。我们不能在美国的法律约束下谈判。我们只想按照国际规则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进行谈判。我也想告诉你们,这场谈判是非常艰难的。”
记者问坎特,最后的期限定在哪一天?坎特说,6月28日。记者又追问:“会不会延长?” 已经转身退场的桥本扭过头来答道:“这是‘美国造’的期限。”
在坎特和桥本会晤之前,双方在日内瓦进行了副部级谈判,其主要内容是美国要求日本开放汽车市场,增加购买美国生产的汽车及零配件,并在国内增加销售美国汽车的网点。
读罢这篇消息,透过消息中提供的一系列事实,人们能切实地体会到这自消息所蕴含的鲜明的主题:美日双方在汽车贸易问题上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美、日汽车贸易谈判已持续了两年,未获任何结果。美方已透露若在一定期限内仍然达不成协议,就要对日力开的实施制裁。原先的副部级官员谈判,进展甚微,因而需提高谈判级别。而美国贸易代表与日本通产大臣在高级谈判开始前与记者会面时,看起来是一个赠送竹刀,一个谈笑风生,却言语中又各唱各的调。全文共7段,自始至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无论是现场情景和具体细节的描述,还是背景材料的运用,都是为集中表现这一新闻主题的。如果新闻作品主题不鲜明,模模糊糊,或主题分散,多中心,不集中,都会让人读了不得要领,甚至使人不知所云。这些都是在分析新闻主题时需加以注意的。
(3)分析新闻主题,还可以与新闻作品所选择的角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有些新闻作品反映同一新闻主题,但由于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新闻角度,而未让人们感到千文一面,相互雷同。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也使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变化。以此为主题的新闻作品。在新闻媒体上可以经常见到。但是有些新闻作品在体现这一主题时,却这择了新的报道角度,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消息《取下神像挂地图》(《中国青年报》1994年4月26日,李钧德、王方杰)就是其中一例。
“这篇消息报道的是,在只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河南省上蔡县东黑河村,过去村民们因“十年九涝一贫如洗,在茅草屋里度日月”,家家户户“在当地人觉得最神圣的中堂位置”,挂上一幅全神图,“写的是万事如意,生财有望”,可是“东黑河依然穷得叮当响”。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村子,农民们由封闭转向开放,纷纷带着地图,利用地图闯荡外部世界,寻求致富之路。消息中列举了一系列的生动事例,说明农民们在外走南闯北,经过吃苦耐劳、勤奋努力而摆脱贫困。于是,全村有二十多户农家取下神像挂上了各色各样的地图,不求神仙保佑,而靠勤劳致富,以致连东黑河村周围的农民,也喜欢上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500幅地图。”
这篇消息抓住农民取下神像挂地图这一新事,独辟澳径,从一个新的角度,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大主题。它与同一主题的其他新闻报道不雷同,显示出它的个性特色。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反映它的角度也多种多样,除了从新闻事实本身所体现的思想意义去挖掘新的角度外,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还可发现有的新闻作品选择人们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报道的角度。
消息《坦克进城路面无损,交通干警同声赞扬》(《解放军报》1980年2月27日),报道七四一O厂试制成功了坦克履带挂胶,这是该厂的一项技术革新成果。这篇消息与常见的科技成果的报道模式不一样,在消息一开头这样写道:“春节前夕的一个夜晚,一辆坦克开进南京城,沿着平整宽广的柏油大道驶过闹市区——新街口。过路的行人都停住脚步,惊奇地望着它。”接着,消息在第二段中交代:按照交通部门规定,坦克是不准通过市区的,因为过去坦克通过南京市区,坦克履带曾给路面造成损坏。所以,这篇消息的导语一开头就把读者吸引住了。然后,消息中才扼要地介绍了这次通过南京市区的就是一辆履带挂胶的轻型坦克,以及履带挂胶这项技术革新成果试制的过程和它的种种性能等。消息的最后又特地指明:“南京市公路管理站的同志和交通警察对所经过路面,进行了认真的检查,没有发现破坏痕迹,同声称赞坦克履带挂胶性能良好。”
这一篇关于科技成果的报道,由于选取了一个为人们感兴趣的角度,而给人以新意,读来引人人胜,不感到是“老一套”和枯燥乏味。
(4)分析新闻主题.还要注意的是,新闻主题寓于一定的事实之中,通过叙述一定的事实来说明和表现主题。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上文所引的一些新闻作品,均具有这样的特征。因而我们在分析新闻主题时,需注意这一特点。当然表现新闻主题不排斥在新闻作品中(如通讯)有必要的精当的议论。
此外,分析新闻作品的内容,还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特点。比如,报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所选的主要事实材料是否新鲜、典型,新闻要素交代得是否清楚,以及报道内容是否具有时宜性等等。
2.分析新闻作品形式
新闻报道具有多种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等。不同的新闻体裁。在报道新闻事实时,其表现主题、选用材料、安排结构、运用表现手法和新闻语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分析新闻作品形式时,要根据不同的新闻体裁作具体分析,才能作出中肯的评价。
(1)对新闻结构的分析
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写新闻报道也要重视结构安排。新闻结构使新闻作品的各个部分成为有机的整体,它是表现新闻内容、体现新闻主题的重要表现手段。
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要注意其是如何遵循结构安排的原则和要求,根据新闻作品的具体内容,安排一个既能恰当反映新闻事实,又能充分显示新闻主题,并易于读者理解的结构形式的。把握它在上述这些方面的主要特点和成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消息有消息的结构形式,通讯有通讯的结构形式,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就以《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这篇消息来分析,它在结构安排上就颇有特色。
全文由7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导语,开门见山点明美、日两国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于何时何地开始举行,而且将美国贸易代表向日本通产大臣赠送一把竹刀这一带有戏剧性的现场细节放在导语里,以吸引读者往下读。紧接着是第二、第三段交代有关背景材料,说明这场谈判已延续近两年,至今未获任何结果,美国已扬言若不在限定日期前达成协议,即要实施制裁。并交代由于在这之前举行的副部级官员谈判进展甚微,因而决定提高谈判级别。这两段背景材料的交代,对不太了解和熟悉这场谈判过程的受众来说,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消息的第四、第五、第六这三段是记者对现场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描述,着重描述这两位高级代表在与记者会面时的情景,如坎特向桥本赠送竹刀,桥本接受竹刀时的表情和答语,双方对美国限定的谈判期限的表态等等。这三段写得具体、生动,显然是消息的重点。
最后一段还是背景材料,介绍了在此之前双方副部级官员谈判的会谈要点,这与高级谈判依然有直接关系。但由于这些事已不新鲜,故放在结尾处比较适宜。
从全文来看,无论是导语、主体、背景,还是结尾的安排,都是为了有助于突出消息的主题,有助于畅达地表现消息的内容.让读者便于阅读,而且结构安排也符合消息这种新闻体裁的特点。
通讯《醒来,铜陵!》(《铜陵报)1991年11月14日,龚声)高奏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主题鲜明。它在结构安排上,既紧密依据通讯的主题,又为表现通讯主题服务。
这篇通讯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先列举事实和数字说明,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铜陵市在经济建设中已取得的辉煌成就。第二部分又列举事实和数字,并与其他城市进行对比,说明铜陵市在辉煌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第三部分着重剖析阻碍前进的一个又一个“病灶”。最后第四部分,以简洁的笔墨指出“经济要开放,首先思想要解放”,号召铜陵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全文布局有序,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完整紧凑。通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指明如何解决问题,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紧扣通讯的主题。
消息、通讯等新闻文体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时,还要注意准确把握作品所运用的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通讯名篇《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国青年报》1960年 2月28日),报道的是一个头绪纷繁的感人事件,反映了在党的领导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协作,战胜困难的崇高精神。分析这篇通讯的结构,可见其显著的特点:采用了时空结合的结构形式,即纵横式结合的结构形式。
这篇通讯基本上是以时间的进展为纵向线索,同时又以空间的变化为横向线索,把发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做到时空结合,纵横交错,引人人胜。通讯中虽涉及的部门、单位不少,又人多事杂,叙事却有条不紊;虽事件经过波澜起伏,却变而不乱,衔接自然。整篇通讯把复杂的事件交代得清晰明了,出色地展现了这种结构形式多彩多姿的特色。
(2)对新闻表现手法的分析
新闻作品的内容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手法把它反映出来。成功的表现手法有助于准确而生动地表现思想内容,增强新闻作品的说服力、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有多种多样,不同的新闻体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各自的特殊要求和方法。
一常见的基本表现手法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这些又可由于反映的目的和对象的不同而细分为多种表现手法。如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有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等;而写人物,还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等方面进行具体描写等等。为了生动地表情达意,还常用对比、衬托、悬念等表现手法。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要注意剖析作者在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新闻内容时,有哪些特色和成败得失。
比如叙述,它是新闻作品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无论在新闻作品中采用哪一种叙述方法或多种叙述方法结合运用,从整体上来说,叙述是否准确恰当、清楚明白、有条不紊,这在分析新闻作品时需要注意把握
又比如描写,它也是新闻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是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实情节、环境现场等作具体的描绘和刻画,生动有力地表现新闻内容和主题,增强新闻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我们在分析新闻作品时,可看到有的新闻作品对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的描写,颇为生动形象,读来仿佛置身于新闻事实的现场,耳闻目睹那里所发生的具体情景。恰当而又精彩的现场描写,不仅使人感到十分逼真,而且富有感染力。
通讯《华阳礁上补给忙)(《解放军报》1989年N月对日,刘冰、徐文良)的作者在采访上历尽艰辛,在写作上也颇有特色,将新闻事实的现场描写得生动具体,画面精彩纷呈,而又含意深远:
“载着主副食和淡水的拖船一离码头,水天相连的南中国海风起浪涌,拖船像一叶小舟被大海随意抛上浪尖又甩进涌谷,使人顿觉天在旋转。
‘枪帆分队前甲板就位,抢盖主副食!’警铃响过传来船长的命令u记者应声爬出船舱,抬头看天,南沙海面已被一片遮天盖海的黑云罩住。水兵在摇晃得站不稳的甲板上用帆布盖主副食。一场大雨随风呼啸而降。
海上补给战斗开始在落日时分。华阳礁从海面升起,礁沿处风急浪大,拖船靠近随时有撞礁的危险,船长命令放小艇实施补给。
18时10分,记者乘坐1号艇登礁,从拖船到高脚屋,小艇要闯过50米风浪区和1000米礁盘区,随时有艇翻物损的危险,小艇开足马力,在浪峰波谷间冲刺,宽5米的进礁口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马达突然熄火。失去动力的小艇随浪左右倾斜约40度,记者作好了跳海准备。就在这时,一个大浪把小艇打上礁盘浅水区。”
这些现场描写,绘声绘色,正是当时当地的这场补给战斗的真实场面的再现。现场景物像一幅幅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历历在目,生动感人。
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上海证券交易与国际市场接轨》(《解放日报》1992年2月22日,时赛珠),以消息的形式,简要地报道了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一件新事——电真空B种股票在上海进行首场交易。这意味着上海证券交易已与国际市场接轨。新闻中对交易现场,作了如下的形象描写:
“昨天上午9点30分,‘当!’随着一声宏亮的铜锣声,我国唯一的拥有全世界 24个国家和地区的 230名‘股东老板’的电真空
B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首场交易。在交易大厅内,闪烁着红绿灯光的电子行情显示屏,清晰地显示出发行价每股刀.8718美元的电真空B种股票,开盘价每股为刊美元。开市二分40秒,显示屏就开始频繁地出现海外客户要求买人B股的申报价:71.6美元、72.8美元、73.2美元、74美元。75,4美元……上海证交所总经理尉文渊告诉记者:‘这里的交易行情,早已通过路透社通讯网络,同步向世界各地发出,首次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
“不少海外证券专家昨天特意赶到上海察看B股上市的动静。这些西装革履的先生们,挤在交易大厅楼上贵宾室的窗前,目睹交易动态,情不自禁、不约而同地为每次成交拍手鼓掌。有一位先生动情地说;B股顺利发行只是成功的一半,交易成功才是真正成功。1992年2月21日上午9点30分,应该记人中国金融改革开放的史册。”
消息中对交易大厅现场的这些描写,如宏亮的铜锣声,闪烁着红绿灯光的显示屏,不断变换的申报价,西装革履的先生们的鼓掌和言语等等,都具有较强的画面感、现场感,有声有色,有景有情,引人人胜。读者在感受现场特有的氛围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信息。
描写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报道中还常用来对人物进行形象的描绘和刻画,以便给人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这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
《大雪初降重灾区》(新华社1991年12月26日,沈祖润、陈先发),一报道的是安徽沿谁重灾区迎来了这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记者踏雪访问灾民的情景。报道中展现了灾区的雪景和灾民的精神风貌。并以典型有力的事实说明重灾区的人民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能顺利度过“寒冬关”。记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对现场的一些人物的动作、表现和语言作具体形象的描写,只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活现在眼前。这篇报道是这样开始的:
“12月24日在,呼啸的北风刮来安徽沿淮重灾区的第一场大雪。一夜纷飞,包地皆白。25日晨,记者雪地驱车,直赶淮河。越往北,风越寒,!越大。一到瓦埠湖边的长丰县庄其乡,好大雪!沟填平了,枝压弯了,有些碗口粗的树都被冰雪压断了。但一排排拱形的、尖顶的、平顶的各种窝棚、简易住房却平安无事,像戴着绒绒白帽子的雪娃娃,笑傲风雪。”
就在这雪后的灾区,记者在窝棚里访问了几位灾民。新闻中写道:“薛桥村孟凡珍翻开身上穿的棉袄、毛衣,说:‘首都亲人千里送寒衣,俺穿在身上暖在心。’66岁的谢克举老汉抖着身上的羊皮大衣,乐呵呵地说:‘全乡5万多件衣服中最好的一件发给俺了。看,这羊皮大祆多厚,羊绒多长,下磨盘大的雪,也冻不着俺。’”上述这些.记者既直录了人物发自肺腑的感人语言,又形象地描写了每人说话时的动作、表情,文字不多,人物的音容笑貌,却跃然纸上,真可谓神情可见,语言可闻,这比之干巴巴地单纯介绍人物说了些什么,现场感和画面感都要强得多。
有的新闻作品还为报道中的主要人物运用描写这种表现手法作文字画像,使之更具立体感。由于抓住了人物的特点,读者因而能观其形而识其人。
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辽宁日报)1981年6月20日,孔样君、崔中文》,报道农民尊重科学,渴望科学技术的新鲜事。原本不受重视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员“大老齐”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如今却成了受农民欢迎的“香饽饽” 了。它从一个侧面生动有力地反映了农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落实党的,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出现的深刻变化。
通讯一开头就介绍了这个人物:“大老齐名叫齐永臻,1968届沈阳农学院毕业生”,然后有这样一小段对人物外形的描写:“大老齐虽然也称得上个知识分子,可那身打扮却是个道地的庄稼人。头上一顶褪了色的蓝制帽,一条早已过了时的蓝裤子,裤管老是挽着。两只黝黑的大脚上穿着一双旧塑料凉鞋。加上他那平时哼哼哈哈、从不发火的憨厚脾气,真乃是貌不压众,语不惊人。”
这一小段描写,像一幅肖像画,能“瞻言而见貌”,让人们好像亲回看到了长期坚持在农村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这个农村知识分子朴实憨厚的人物形象。记者虽然着国不多,描述简洁,却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作品使读者一开始便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对人物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运用细节,历来受到有的记者的重视,优秀的新闻作品中不乏动人的细节。细节看起来似乎是细微末节的东西,但是经过精心选择,恰当描写,却能细节不细,含蕴丰富,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和可读性。所以,在分析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时,对细节描写也是不在忽视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往往使新闻报道增彩添色,耐人寻味。
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新华社1995年4月6日,何平、朱幼棣、陈雁、陈维伟、魏武、王世亮),通过一系列动人的事实,热情歌颂了具有坚强党性和时代精神的领导干部的典型形象。孔繁森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令人崇敬。通讯中多处运用了具体的细节描写,试析其中之一例: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漫天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由仓乡。这里海拔5800米,是阿里最高的一个牧业点。”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狂飞乱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阵阵发冷。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羔羊,自己却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着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这“送毛衣毛裤”的细节,读来朴实无华,却十分感人。它让人深切感受到这位领导于部一心为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对藏族人民的深厚感情。一个具体生动的细节,闪烁出人物的精神火花;一个无言的细节,却蕴含不尽之意。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真可谓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
有的细节描写,寓意于细,小中见大,能服务于报道的主题,新闻《钢筋竟像玻璃棍儿》((保定市报》1993年7月17日,栗克玉、刘宇青),报道保定市纺织站购物中心工程在施工中,发现所用的螺纹钢质量低劣,一敲就断。为保证工程质量,该工程只得暂停施工。新闻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昨天,记者在正在施工中的市纺织站购物中心看到:一人手持两根尺余长的直径22毫米螺纹钢互相敲击,便见钢材一截截落下来。负责该工程质量监督的市三建总工董良友说,他干了一辈子建筑业,也没见过这样的钢材。”
这是记者目睹的事实。这个螺纹钢一敲就断的细节,典型有力,以事实说明问题,产品质量伪劣到如此地步,令人愤慨,可见打假之必要,从而强化了这篇批评性报道的主题。如果没有这样的细节描写,而予以概括叙述,伪劣产品留给读者的印象就不会如此鲜明深刻。细节描写在这里发挥了它的作用。
细节描写在新闻报道中虽有其独特作用,但在分析新闻作品的细节描写时,要注意细节应真实典型,能说明问题,能反映事物的特征。只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才有说服力,才能以一当十。其次,还应注意细节描写要文笔简洁,力戒繁冗罗嗦,体现新闻作品文字精练的特色。再次,细节毕竟是新闻作品中的“最小组成单位”,是个“局部”,因而在分析新闻作品时还需注意其局部和全局的关系。
议论和抒情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
议论是指作者对新闻报道中的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或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深人揭示事物的内在含义;或在叙述、描写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以画龙点睛的议论,点明主题。
抒情是指作者在新闻作品中表达、抒发思想感情。在新闻作品中,抒情常常和叙述、描写或议论结合起来运用。
议论和抒情在通讯中较为多见。然而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毕竟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应有自己的特色。
以人物通讯来说,穆青同志曾经指出:在采写人物通讯中,我们时常感到仅仅是用客观事实的描述,还不足以充分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者感情上的需要。因此,为了使读者和记者一样地动感情.在必要时就需要用蕴含哲理的抒情描述和议论。他又指出:人物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不可滥用,要掌握得恰到好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人物通讯不是说理文,因此其中的议论不能像理论文章那样论述、演绎、推理。通讯中的议论和抒情,要努力做到缘事而发,情景交融。
可见,我们分析新闻作品的议论、抒情,需注意它们是否得体,是否恰到好处。
说明,这种表现手法常用来对新闻报道中的新闻事实或人物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介绍和解说,以便使读者容易理解新闻内容。
1991年10月,广东省晴隆县地方交通部门修筑的从晴隆县城到花贡的县内公路竣工,至此,全省告别了最后一条农村马班邮路。消息《广东告别最后一条马班邮路》(《广东邮电报》1992年1月24日,杨煜光、张启飞),报道了这件新鲜事。消息在导语之后这样写道:“晴隆县位于乌蒙山脉南坡,山岭连绵,沟谷纵横。从县城到在贡、中营,要翻越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两道大山,涉过三条大河。这里两个邮电支局服务范围内九个乡镇、五十六个行政村以及省属重点茶场、铅矿的邮件报刊,从来都靠人力背挑,50年代末才添置四匹马驮运,在山间小道上跑起‘邮政马帮’。80年代中期曾一度利用委办汽车运邮,但由于公路要绕道普安县城和六枝特区,多走一百多公里,往返一班要三四天,仍然还得靠马班辅助。中营区的群众说:从晴隆寄到中营的信,比寄到联合国的时间还长!”接着,消息中又写道,这一条新修的公路竣工后,“晴隆县局及时利用客车委办邮运,早晨从县局交发的邮件,三个半小时可到花贡,再经自行车班衔接,当天到达中营支局。中营区读者原来要一周之后才能读到的《广东日报》,现在第三天就可以见到了。”
上述前一小段,说明了这条新公路修通之前,这条邮路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所担负的邮政任务的范围,以及原来运邮的方法和群众的反映等,解说清楚明白,交待具体实在,有助于人们深人认识这件新闻事实的意义。
又比如消息《直升飞机代替了马拉爬犁》(《解放军报》1979年9月22日,李慎明),报道的是位于祖国西北边陲的扎玛拉什山边防站,那里过去用马拉爬犁作为运输工:具,1979年9月21日起由直升飞机代替了。当边防站的战士们看到直升飞机第一次在边防站降落时,无不欣喜若狂。
这篇消息的第二段这样写道:“扎玛拉什山边防站地处阿尔泰山麓,四周是一千多米高的雪峰,夏有洪水阻隔,冬有大雪封山。交通极为不便。每年10月下旬到来年5月,地面积雪,有时深达一米多,唯一的交通工具是马拉爬犁。往返山下一趟,就要用六七天时间,遇到暴风雪,交通完全中断。边防战士经常一个多月看不上报纸和家信,整整一冬看不上电影,开会、出差、接送紧急病号都有很大困难。”这一小段是有关这个边防站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生活条件等背景材料的说明。读了这些具体说明,人们对如今用直升飞机代替马拉爬犁,给战士们带来的无比喜悦,就理解得更深刻了。如果没有这些说明,其报道效果显然就会不一样。
消息《(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全部出齐》(《国际广播电台》1983年1月22日,金瑢),报道的新闻事实并不复杂,它主要是告诉听众,我国一部最完整的精装《甲骨文合集》十三册,已全部出齐,并开始在国内外发行。但是在消息中,作者还写了这样一段“骨文是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中国商王朝的史官用刀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现行汉字的雏形,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这是一小段有关甲骨文的历史起源的说明,它既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又增进了读者的知识。
在新闻作品中运用说明这种表现手法,一般说来,需注意简明扼要,清楚明了,简练流畅。上述这三篇报道都具有这些特色。
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新闻作品中是经常被运用的。正如俗话说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不同的事物在相互对照、比较中更能显示它的特点和意义。新闻报道中运用对比,要恰当、鲜明、有力。
在通讯《醒来,铜陵!》的“同处一江景不同”这一部分里,押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在辉煌中看到不足”。有的是将1990年与 1985年的全市的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惊人的下降了”。有的是将本市与邻近的繁昌县作横向对比,“1985年该县与铜陵县还处于同一个发展水平,而如今他们的工农业产值已超出铜陵县一倍。即使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我们也难以和他们平起平坐。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处一江景不同”。通讯中还有其他方面的对比。通过多方面的鲜明对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正如这一部分最后指出的:“铜陵为什么不能发展得更快一些?……怎样才能……以健壮的体魄,去创造铜陵更辉煌的明天?!”通讯中的这些鲜明对比,显然有助于深人有力地表现通讯的主题。
80年代初期有一篇获奖新闻《从邮局看变化》(新华社1980年1月17日,顾月忠).在运用对比手法方面也颇为成功。消息从头至尾几乎都贯穿了对比,而且对比强烈,很有说服力。
记者在消息一开头就写道:“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在概括对比之后,接着列举事实进行具体对比:前几年春节期间,人们“把钱寄到关内,委托亲友帮助买吃的东西。于是,从关的邮寄香肠、猪肉、糖、花生米等的包裹猛增。单是花生米一项,最多的时候一天就寄来16吨。开往乌鲁木齐的列车不得不加挂车皮.邮局货场包裹堆积如山。邮局分拣的同志一天干十来个小时还分拣不完。邮电学校的一百多名学生到邮局帮忙,还是忙不过来,这样,机关只好关门,从局领导到职工都去帮助分拣包裹。”
那么,今年春节的情况怎么样呢?紧接着,记者笔锋一转,说到今年在邮局的所见所闻:“今年,自治区邮电管理局接运包裹的‘旺季’突然不旺了。据初步统计,去年12月和前年同期相比,寄往关内的汇款减少了 6.4万多元,即减少了 50%;从关内邮来的包裹减少了 1.2万多件,即减少了 l/3。原来新疆的市场上,香肠、大肉等都可以买到,核桃、瓜子很多,食品商店里的沙糖、糖果和糕点也很丰富。过节需要的副食品,这里大体都有了……”
消息最后写道:“尽管邮包减少了,但邮局里的干部和职工还是够忙的。几十名机关干部又开赴第一线,帮助办理订阅报刊业务。”
这篇消息就这样通过先后具体事实和数字的强烈对比,从邮局这个‘“窗口”,小中见大,生动有力地说明了由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比这种表现手法在这里直接为突出新闻主题服务。
对比在新闻作品中还可用来描写和刻画人物,用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分析前文提及的通讯《大老齐成了“香饽饽”》,即可见它具有这样的特色。
大老齐是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助理农艺师,过去眼看自己的那一套科学技术并不受人们欢迎,还“被人瞧不起”,感到“怀才不遇”,心底里常常“升起一股淡淡的哀愁”,哀叹自己成了个“窝囊废”。如今,农村落实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渴望科学技术,大老齐有了用武之地,他“咧开嘴乐了”。起初,他刚担任农业技术员时,骑自行车“跑一圈就是一百好几十里路”,可是渐渐地他那股高兴劲儿没有了,“自行车也蹬得没有先前那样欢了”。如今,大老齐成了“香饽饽”,“他的自行车轮子转得更欢” 了。
除了上述这些描述外,通讯中还写到:过去,大老齐讲农业技术课时,人们“除了睡觉、唠嗑,没有多少人认真听”,大老齐耳朵边听到的尽是公社机关里的人叫他去喂猪、煮饭的喊声;而如今,听大老齐讲课的人,屋里挤满了,“院里的人还往里涌”,大老齐现在耳朵边听到的却是一声声关于农业技术的问语……”
这篇通讯在叙事中始终注意写人,通过对比,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由于对比具体生动,因此既有真实感,而且还富有感染力。
我们在阅读新闻作品时,有时还可感受到有的新闻作品能给人以悬念。设置悬念也是一种表现手法。
有的新闻作品由于所报道的新闻事实较为曲折或具有一定的戏剧性,一作者在写作时,从新闻内容的实际出发,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然后用事实予以解释,揭示结果,解除悬念。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得好,能引人人胜,能激发起火者阅凑完全文的欲望。
比如前文提及的消息《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开始》一汗头,就这样穹道:“美、日汽车贸易高级谈判今晚在日内瓦以坎特句桥本回送J把竹刀的戏剧性场面开始。”
人们读了这一段导语,自然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美、日两国汽车贸易举行高级谈判,为何要以一国代表向另一国代表赠送一把竹刀开始呢?赠送竹刀又有何含意呢?这一戏剧性的场面确实引人在目,从而引起读者要读完全文以寻根究底的欲望。又比如前文提及的消息《从邮局看变化》,它的导语是这样z的:“春节将到,记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管理局里,看到了跟一年前大不相同的情况:过去忙于分拣从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而今天却忙于收订大量报刊。”
这个导语里所概括的今昔对比,反差强烈。那么这个变化的具体情况是怎样呢?这个变化的缘由又是什么呢?这鲜明对比令人惊奇,于是形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以便从中获得明确的答案。
又比如通讯(举报人的命运》(《光明日报》!993年 6月】日,唐湘岳)。是这样开头的:
“5月22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调查获悉,广东省衡山县不久前破获一起印制淫书大案。奇怪的是,有关责任人未得到及时惩处,而举报人李锦州、旷爱日夫妇却遭受严重打击报复。举报人处境艰难,向上级求救……”
这篇通讯报道的是群众举报一起印制淫书大案,在查处过程中,举报人却屡遭威胁和围攻,受到打击报复,以致举报人不得不东躲西藏、.但是最终有关责任人受到处理,举报人得到表彰。通讯一开头先将令人震惊和愤慨的事实摆在读者面前,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而激起读者的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追根寻源,”解此事的结果。
上述各例可见,在新闻作品中如能处理好悬念这种表现于法,则可发挥它独特的作用,达到引人人胜的效果。但在剖析作品时,需注意设置悬念要符合新闻事实的实际情况,不能违背真实性原则,其次,所设置的悬念应与新闻事实相关;第三,要有答案、要揭.大结果。总之,设置悬念要用之得当。
新闻作品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但内警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表现手法是为准确、鲜明、生动地表现新闻作品的内容服务的,我们在分析时要正确认识这两者的关系。
(3)对新闻语言的分析
记者写新闻报道,离不开语言。语言运用得好或差,对新闻作始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因而它是分析新闻作品得失的又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新闻报道的语言,总的说来,它要求:1.准确严谨,即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所报道的客观事物;2.鲜明生动,即具体明快,而不枯燥乏味;3.简练明白,即语言凝炼,晓畅明了,通俗易懂。
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例。这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为新华社写的消息。
这篇消息记载的是我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大战役,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历史事件S全文气势磅礴,内涵丰富,生动形象,简洁精练,而且报道及时,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的一篇新闻名篇。全文如下: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 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这篇消息的第一句,言简意明地概括叙述了此文的中心内容,即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这个重大史实。何人、何时、何事等新闻要素交代得清楚明了,但只用了24个字,十分简练。消息的第二句,紧接着叙述了这场渡江战斗是在什么时间开始的,是在哪些地方首先进行的,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这样就可使读者对这场斗是怎样开始的了解得更清楚明白。消息的第三句,写的是国民党动派军队在我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的惨败景象。通过对战斗情景的生动描述,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虚弱本质。虽用语概括,却扎实有力。接着第四句是写我人民解放军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战斗场面和成果。“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读来气势雄伟,语言凝炼,并且叙事如画,富有形象感。我人民解放军精神抖擞,以排山倒海之势,奋起直追,“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又以简洁的语言说明这场渡江战斗已取得的战果,并指明即将取得更大的胜利。这篇消息的最后一句又是高屋建瓴般的概述,表明我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以英雄无敌的战斗气概,必将取得这场渡江战役以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胜利。
从学习消息写作来说,我们从这篇消息中可得到多方面的重要功启示。仅就新闻语言这方面来看,这篇消息语言的准确严谨、鲜用生动、简练明白是十分突出的,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分析新闻作品中的语言,还需注意的是:一般说来,记叙事实要明快畅达,写人状物要生动形象,议论说理要精确严密,抒发感情要增真感人。新闻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有个性特色。不同的新闻体裁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学习笔记 对新闻作品内容与形》的全部内容,如需了解更多学历提升、自考报名报考时间、自考报名流程、自考院校和专业查询、开考时间安排、自考课程、自考教材购买等的相关问题,可随时添加广东自考网《专业老师微信》进行在线沟通了解哦~
《广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