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4月“心理测量”串讲资料(1---3章)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测量的历史
一:古代
1) 在中国古代,只能说是圣人贤哲的言谈或著作中有心理测量的思想体现(不是真正的测量)。
2) 公元6世纪,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他提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俱成”。
3) 中国古代的“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称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4) 纵观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二:近、现代
1.近代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2) 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两出版了《心理测量法》一书。
3) 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说明我国近代心理测量与世界同步)
4) 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1修);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2修,80年代3修)。
5) 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山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6) 此时我国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种。
7) 丁瓒等于1946,1947~1952年分别将TAT(主题统觉测验)与韦克斯勒 – 布勒维测验用于临床。1948~1951年间,刘范使用过RIT(罗夏克墨迹图测验)。
8) 著作:至1949年,出版的测验方面的书籍共计20余种。
2.现代
1) 历史背景:解放初期,受苏联影响。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量一概禁止。
2) 1978年北大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 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5) 1984年,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
三: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
1. 西方早期心理测验产生的原因
1)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
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50多年以后,法国心理系家比内才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一举动导致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2)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试验室,从视觉、听觉以及其它感觉和简单反应时的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
2. 西方早期的心理测验尝试
1) 弗兰西斯•高尔顿可以说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
 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试验室”。可测身高、体重、胖瘦、视听觉敏感度等。高尔顿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心理测量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
 他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
 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
2)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于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在心理学文献中首次出现“心理测量”。
3. 比 – 西量表的诞生以及心理测验的发展
1) 制定:1904年为鉴别弱智儿童,比内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 – 西蒙量表。
2) 发表:1905年发表,史称“1905年量表”。
3) 修订:1908、1911年,比内与西蒙亲自主持修订过2次。
4) 1905版由30个题目组成;1908版有59个问题,问题按年龄分组,从3~13岁。
5) 比 – 西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6) 比 – 西量表的测验结果用“智力水平”表示,人们称之为“智力年龄”。他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7) 比 – 西量表的各种翻译版本中,最有名的是1916年出版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订的“斯坦福 – 比内量表”。它首先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
8) 1950年以后,出现了多种心理测验(选择题):
智力测验有:欧提斯的团体智力测验;美国陆军用的甲、乙两种测验;韦克斯勒的儿童智力量表。
人格测验有:武德沃斯的个人资料调查表;罗夏克墨迹图测验;MMPI量表。
9) 现代西方心理测验的发展受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及统计方法的改进的极大影响。
第二节:心理测量的性质、种类和功能
1) 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 测量的参照点可分两种:一是绝对的零点;二是相对参照点。最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为的,因而测量的结果不能以“倍数”来解释。如IQ=100的人不是IQ=50的人的智力的2倍,因为没有0智力。
3) 量表是由人制定的,依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一样。斯蒂文斯将量表分为4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没有任何数字意义,只是表明类别(如:男=1,女=2)。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高,它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主要用于分等论级以及分类,顺序量表中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如:A>B>C)
等距量表有相等的单位,可以加减,但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乘除。(如:温度计)
等比量表: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可进行加减乘除。
4) 心理学家布朗认为“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
5) 心理测验的种类:
 按测验内容分:能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 按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 按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 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 按测验时间分:速度测验、难度测验。
 按测验要求分: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概念:
1) 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的量的多少。即根据一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测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参照点,二是单位。
2) 量表:就是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
3) 心理测量:安娜斯泰西认为“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这一定义中包含有至少3个基本要素:行为样本、客观测量和标准化。从行为测量中来推知心理特征,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找到有代表性的少数行为作为全部行为的样本。心理测量要作到客观必须在测验编制、实施、评分、解释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标准化的测量是测量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简答:
1.心理测验的性质
1) 间接性 只能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征。
2) 相对性 在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行为或心理特征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只是在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中做比较。
3) 客观性 因为心理测量都是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标准化包括:题目、操作、环境、评分、解释等
2.心理测验的功能
1) 从实际角度看5类:选拔人才、岗位安置、临床诊断、评价、辅助。
2) 从理论角度看3类: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心理测验观
1) 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文化公平测验;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2) 正确的测验观:
 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 科学地看待测验,防止乱编滥用心理测验。
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
1) 测验的目的可分为2类:显示和预测。因此测验可分2类:显示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要测量的特征相似的测验,比如成就测验。为了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预测性测验。
2) 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验的测什么的,即测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或人格特点。
3) 目标分析依测验不同而异,可分3中情况:一是工作分析;二是对特定概念下定义,如果某测验是为了测某种特殊的心理品质,那么就要对待特殊的心理品质下定义;三是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4) 心理测验题目根据对被试的要求不同可分2类:提供型和选择型题目。提供型题目要求如:论文题、简答题、填充题;选择型题目如:是非题、匹配题。
5) 选择题由两部分组成:提干、选项。
6) 合成题目要做2件事,筛选题目和控制测验长度。
概念:
1) 工作分析:对于预测或选拔用的测验,主要任务就是对所预测行为活动作具体分析,即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第一步是确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要预测的活动达到成功;第二步是确立被试是否成功的标准。
简答:
1. 命题的基本原则 (P31上第一段)
2. 有些测验必须涉及这类社会敏感性的问题,该怎么办?(P31下)
3. 测验目的的来源
1) 已出版的标准测验
2) 理论和专家的
3) 临床观察和记录
4.测验题目的编制
1) 测验题目编排原则:
 测同一因素的题目放在一起;
 同类型的测题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 题目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2) 测题的编排方式:
 并列 – 直进式
 混合螺旋式
第三章:测验的实施、积分和误差
1) 主试的期望对测验结果的影响,称“罗森塔尔效应”。
2) 主、被试交互作用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主、被试的协调关系来控制。
概念:
1) 协调关系:在临床心理、心理治疗中经常用到。在心理测验实施中,这种关系就是指主、被试之间产生一种友好、合作、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作好测验的关系。
2) 记分标准化:有2层含义:一是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在编制测验时就要根据测验的目的、性质及题型确定一个适当的记分程序;二是对实施者而言,在测验完成以后要按测验操作手册上的规定严格进行记分。
简答:
1. 什么是标准化 (P44下)
2. 主试误差有哪些年因素(P46)
3. 对主试误差的控制方法 (P47)
4. 被试误差可分哪些方面 (P47~48)
5. 反应定势对测验的影响 (P49)
6. 记分的一般程序 (P54)
论述:
测验实施的程序及其要素(P45~46)
第一节:心理测量的历史
一:古代
1) 在中国古代,只能说是圣人贤哲的言谈或著作中有心理测量的思想体现(不是真正的测量)。
2) 公元6世纪,南朝人刘勰的著作《新论•专学》中提到了类似现代“分心测验”的思想,他提到“左手画方,右手画圆,无一俱成”。
3) 中国古代的“七巧板”是很常见的一种儿童玩具,其实它可以称为创造力测量的工具。
4) 纵观中国古代心理测量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其中包含着典型的东方文化特点:定性描述及带有道德判断色彩。
二:近、现代
1.近代
1) 1916年,樊炳清先生首先介绍了比内 – 西蒙智力量表。
2) 廖世承和陈鹤琴先生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开设了心理测验课,1921年,他两出版了《心理测量法》一书。
3) 1922年夏天,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美国教育心理测验专家麦考尔。(说明我国近代心理测量与世界同步)
4) 1924年,陆志韦先生发表了《订正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说明书》(1修);30年代又与吴天敏再次做了修订(2修,80年代3修)。
5) 1931年由艾伟、陆志韦、陈鹤琴、萧(山孝)嵘等倡议,组织并成立了中国测验学会。1932年,《测验》杂志创刊。
6) 此时我国的智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约20种,教育测验50种。
7) 丁瓒等于1946,1947~1952年分别将TAT(主题统觉测验)与韦克斯勒 – 布勒维测验用于临床。1948~1951年间,刘范使用过RIT(罗夏克墨迹图测验)。
8) 著作:至1949年,出版的测验方面的书籍共计20余种。
2.现代
1) 历史背景:解放初期,受苏联影响。1936年,苏联在批判“儿童学”时扩大化,心理测量一概禁止。
2) 1978年北大首建心理系开始,心理测验得到恢复。
3) 1979年,林传鼎、张厚粲等以国外资料为参考,编制了少年儿童学习能力测验。
4) 1980年初,北师大心理系开设了心理测量课。
5) 1984年,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心理学年会上,成立了心理测验工作委员会。
三:科学心理测验的产生
1. 西方早期心理测验产生的原因
1) 心理测验的产生,是出于实际需要。最初人们用测验,是因为要治疗智力落后者和精神病人。
艾斯奎罗第一个把智力落后与精神病分开。他认为:精神病以情绪障碍为标志,不一定伴随智力落后,而智力落后则是以出生时或婴儿期表现出来的智力缺陷为主要标志。
50多年以后,法国心理系家比内才提出应该从正常学校学习的儿童中筛选出不适应的儿童,安排在特殊的班级里学习和教育。此一举动导致心理测验史上重大事件的发生——第一个智力测验的诞生。
2)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测验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试验室,从视觉、听觉以及其它感觉和简单反应时的实验研究。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还给心理测量带来另一个副产品:严格的标准化程序。
2. 西方早期的心理测验尝试
1) 弗兰西斯•高尔顿可以说是第一个倡导心理测验的人。
 他于1884年在伦敦国际博览会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人类测量试验室”。可测身高、体重、胖瘦、视听觉敏感度等。高尔顿的这一举动可谓是心理测量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系统地测量个体差异的尝试。
 他还是使用评定量表和问卷法的先驱。
 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发展了分析个体差异资料的统计方法。
2)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于1890年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于《心理》杂志上,这是在心理学文献中首次出现“心理测量”。
3. 比 – 西量表的诞生以及心理测验的发展
1) 制定:1904年为鉴别弱智儿童,比内于西蒙合作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智力测验——比内 – 西蒙量表。
2) 发表:1905年发表,史称“1905年量表”。
3) 修订:1908、1911年,比内与西蒙亲自主持修订过2次。
4) 1905版由30个题目组成;1908版有59个问题,问题按年龄分组,从3~13岁。
5) 比 – 西量表主要强调的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也就是比内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6) 比 – 西量表的测验结果用“智力水平”表示,人们称之为“智力年龄”。他表示一个儿童能完成何种年龄水平的儿童所能完成的测验。
7) 比 – 西量表的各种翻译版本中,最有名的是1916年出版的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订的“斯坦福 – 比内量表”。它首先使用了“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IQ,是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
8) 1950年以后,出现了多种心理测验(选择题):
智力测验有:欧提斯的团体智力测验;美国陆军用的甲、乙两种测验;韦克斯勒的儿童智力量表。
人格测验有:武德沃斯的个人资料调查表;罗夏克墨迹图测验;MMPI量表。
9) 现代西方心理测验的发展受到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及统计方法的改进的极大影响。
第二节:心理测量的性质、种类和功能
1) 测量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 测量的参照点可分两种:一是绝对的零点;二是相对参照点。最理想的参照点是绝对零。心理测量中所用的参照点都是人为的,因而测量的结果不能以“倍数”来解释。如IQ=100的人不是IQ=50的人的智力的2倍,因为没有0智力。
3) 量表是由人制定的,依单位和参照点的不同,量表的种类也不一样。斯蒂文斯将量表分为4个水平,由低到高分别为:命名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等比量表。
命名量表只是用数字来代表事物或对事物进行分类,没有任何数字意义,只是表明类别(如:男=1,女=2)。
顺序量表比命名量表高,它表明类别的大小或某种属性的多少,主要用于分等论级以及分类,顺序量表中没有相等的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如:A>B>C)
等距量表有相等的单位,可以加减,但没有绝对零点,所以不能乘除。(如:温度计)
等比量表:既有相等的单位,又有绝对零点,可进行加减乘除。
4) 心理学家布朗认为“测验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测量的系统程序”
5) 心理测验的种类:
 按测验内容分:能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 按对象特点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
 按表现形式分: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
 按测验目的分: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
 按测验时间分:速度测验、难度测验。
 按测验要求分:最高作为测验、典型行为测验。
概念:
1) 测量:就是确定一个事物的属性的量的多少。即根据一定的法则,采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事物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测量有两个要素,一是参照点,二是单位。
2) 量表:就是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
3) 心理测量:安娜斯泰西认为“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本的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这一定义中包含有至少3个基本要素:行为样本、客观测量和标准化。从行为测量中来推知心理特征,最简单可行的办法是找到有代表性的少数行为作为全部行为的样本。心理测量要作到客观必须在测验编制、实施、评分、解释过程中减少主试和被试的随意性程度。标准化的测量是测量客观性的根本保证。
简答:
1.心理测验的性质
1) 间接性 只能通过测量人的外显行为,即测量人们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出他的心理特征。
2) 相对性 在比较不同人之间的行为或心理特征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也没有绝对的零点,只是在一个连续的行为序列中做比较。
3) 客观性 因为心理测量都是在标准化的前提下进行的。标准化包括:题目、操作、环境、评分、解释等
2.心理测验的功能
1) 从实际角度看5类:选拔人才、岗位安置、临床诊断、评价、辅助。
2) 从理论角度看3类:搜集资料、提出和验证假设、实验分组。
第三节:纠正错误的心理测验观
1) 错误的测验观:测验万能论;测验无用论;文化公平测验;心理测验即智力测验。
2) 正确的测验观:
 测验是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心理测验作为研究方法和测量工具尚不完善。
 科学地看待测验,防止乱编滥用心理测验。
第二章:心理测验的编制
1) 测验的目的可分为2类:显示和预测。因此测验可分2类:显示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显示性测验是指测验题目和要测量的特征相似的测验,比如成就测验。为了预测一些没被测量的行为的测验预测性测验。
2) 心理测验的目标是指编制的测验的测什么的,即测什么样的心理特征或人格特点。
3) 目标分析依测验不同而异,可分3中情况:一是工作分析;二是对特定概念下定义,如果某测验是为了测某种特殊的心理品质,那么就要对待特殊的心理品质下定义;三是确定测验的具体内容。
4) 心理测验题目根据对被试的要求不同可分2类:提供型和选择型题目。提供型题目要求如:论文题、简答题、填充题;选择型题目如:是非题、匹配题。
5) 选择题由两部分组成:提干、选项。
6) 合成题目要做2件事,筛选题目和控制测验长度。
概念:
1) 工作分析:对于预测或选拔用的测验,主要任务就是对所预测行为活动作具体分析,即任务分析或工作分析。第一步是确定哪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可以使要预测的活动达到成功;第二步是确立被试是否成功的标准。
简答:
1. 命题的基本原则 (P31上第一段)
2. 有些测验必须涉及这类社会敏感性的问题,该怎么办?(P31下)
3. 测验目的的来源
1) 已出版的标准测验
2) 理论和专家的
3) 临床观察和记录
4.测验题目的编制
1) 测验题目编排原则:
 测同一因素的题目放在一起;
 同类型的测题尽可能组合在一起;
 题目的难度排列宜逐步上升。
2) 测题的编排方式:
 并列 – 直进式
 混合螺旋式
第三章:测验的实施、积分和误差
1) 主试的期望对测验结果的影响,称“罗森塔尔效应”。
2) 主、被试交互作用引起的误差,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主、被试的协调关系来控制。
概念:
1) 协调关系:在临床心理、心理治疗中经常用到。在心理测验实施中,这种关系就是指主、被试之间产生一种友好、合作、能促使被试最大限度地作好测验的关系。
2) 记分标准化:有2层含义:一是对测验编制者而言,在编制测验时就要根据测验的目的、性质及题型确定一个适当的记分程序;二是对实施者而言,在测验完成以后要按测验操作手册上的规定严格进行记分。
简答:
1. 什么是标准化 (P44下)
2. 主试误差有哪些年因素(P46)
3. 对主试误差的控制方法 (P47)
4. 被试误差可分哪些方面 (P47~48)
5. 反应定势对测验的影响 (P49)
6. 记分的一般程序 (P54)
论述:
测验实施的程序及其要素(P45~46)
以上就是关于《2006年4月“心理测量”串讲资料(1---3章)》的全部内容,如需了解更多学历提升、自考报名报考时间、自考报名流程、自考院校和专业查询、开考时间安排、自考课程、自考教材购买等的相关问题,可随时添加广东自考网《专业老师微信》进行在线沟通了解哦~
《广东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考试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最终考试信息请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站内容部分信息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或来源出处标注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